首页 资讯 正文

夜话乡村“新管家”

体育正文 232 0

夜话乡村“新管家”

夜话乡村“新管家”

“山河永固——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”开幕以来,日均参观(cānguān)人数逾(yú)9000人次 一次红色之旅(zhīlǚ),一场精神洗礼 7月5日(rì),观众在河北博物院参观“山河永固——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”。河北日报记者(jìzhě)龚正龙摄 一次红色之旅,一场精神洗礼(xǐlǐ)。 6月30日(rì),晋冀鲁豫四省文物部门共同推出的“山河永固——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”(简称“山河永固”四省联展)在(zài)河北博物院开幕(kāimù)。截至目前,日均参观人数逾9000人次。 该展览为(wèi)何如此吸引人?展出文物见证(jiànzhèng)了哪些历史细节?英雄史诗(shǐshī)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真情大爱?该展览为推动革命文物“活起来”带来哪些启示?连日来,记者进行了采访。 ■ 联合(liánhé)办展,共同(gòngtóng)讴歌——四省首次在革命文物领域联合策划推出展览 “1931年,九一八事变爆发后,中国共产党(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)率先(shuàixiān)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……” 7月3日下午,石家庄市民高(gāo)长顺走入河北博物院“山河永固”四省联展展厅。老人凝神望着文物和(hé)照片,不时给(gěi)小孙子念诵着展板内容,并给他讲述燕赵大地上的抗战故事。老人告诉记者,这是他第二次参观(cānguān)该展览,这次(zhècì)特意带上孙子,就是希望他能铭记历史,传承抗战精神,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 红色(hóngsè)热土,铸就丰碑。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,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挺进太行,建立(jiànlì)了晋冀鲁豫抗日(kàngrì)根据地。根据地位于河北(héběi)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南四省边界地区,河北是根据地的核心区域。面对日军的侵略(qīnlüè),燕赵儿女奋起抵抗,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 “今年(jīnnián)是中国人民抗日(kàngrì)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为了举办这个展览,四省相关部门筹备了两年(liǎngnián)。”河北省文物局总工程师孙晶昌说,“山河永固”四省联展,突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,不仅是对艰苦卓绝(jiānkǔzhuójué)抗战历史的真切回顾(huígù),更是对晋冀鲁豫军民浴血奋战的热情讴歌。 “这是晋冀鲁豫四省在革命(gémìng)文物领域首次联合办展,也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尝试。”河北博物院陈列展览(zhǎnlǎn)部主任王文丽说(shuō),四省策展团队统一谋篇布局,深入(shēnrù)挖掘(wājué)文物史料,既展现根据地的整体面貌,又突出各自在抗战中的贡献。四省革命文物相互印证、相互补充,主题一致,又各有侧重,共同勾勒根据地从创建到(dào)壮大(zhuàngdà)的清晰脉络。目前,展览已在山西博物院、河北博物院开展,山东博物馆、河南博物院将陆续开展。 ■ 发掘馆藏,全景呈现——90%的文物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展出(zhǎnchū) 全民族抗战,是一部恢宏的(de)史诗。行走在展厅,仿佛穿越战火硝烟(xiāoyān),置身于英勇的抗战星空下。 首战(shǒuzhàn)平型关,威名天下扬。1937年(nián)9月25日,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,歼敌1000余人,振奋了全国人心。 “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。”7月(yuè)5日,展厅内,13岁的中学生李洛睿(lǐluòruì)十分激动。不久前,他和父母专程去了山西省灵丘县,从平型关大捷遗址观景(guānjǐng)平台眺望乔沟,印象很深刻。 “这件文物是我们的馆藏,非常珍贵。”采访中(zhōng),河北博物院社会(shèhuì)教育部副研究馆员(yánjiūguǎnyuán)贾叶青指着展柜内(nèi)延安解放社出版的《论持久战》说(shuō),“这是最早的单行本,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。其他版本都根据这个最早的单行本修订而来……” 一件件文物、一幅幅照片、一段段(yīduànduàn)讲述,定格历史瞬间,呈现(chéngxiàn)着壮阔的抗战场景,展现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历程—— 1937年,八路军各部队相继(xiāngjì)抵达河北开辟抗日根据地(gēnjùdì);抗战岁月里(lǐ),一二九师司令部长期驻扎于涉县,指挥根据地军民与(yǔ)侵略者展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;1941年9月,晋冀鲁豫边区政府(zhèngfǔ)在涉县成立;1945年8月,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成立,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同驻河北;河北抗日军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,创造出地道战、地雷战、麻雀战、水上游击战等作战形式(xíngshì)…… “本次展览展出的(de)文物数量多、级别高。精选了河北(héběi)博物院收藏的革命文物324件套,其中珍贵文物233件套,占全部展出文物的72%。值得一提的是,90%的文物都是河北博物院首次展出。”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(wángrán)说,本次展览立足于“以物证史、以物彰史”,深入(shēnrù)挖掘馆藏资源及其价值内涵(nèihán),为大家(dàjiā)呈现了一部全面系统的根据地发展史。 ■ 提炼细节,传承(chuánchéng)精神——让革命文物“活起来” “这是送给心爱之人的吗?针脚细密,好精致啊!”7月(yuè)5日,一位(yīwèi)参观展览的年轻女观众低声惊叹着。 一只绣花荷包,正静静地躺在展柜内,展牌上写着“人民群众(qúnzhòng)送给(sònggěi)八路军战士的纪念品——绣花荷包”。岁月浸染下,荷包已呈(chéng)斑驳的淡黄色,但低头凝望,仍能看到细密的针线、灵动的花朵。 “以前的荷包,大都是父母送给子女、妻子送给丈夫,或是情侣(qínglǚ)间的赠送。现在已没法考证,这只绣花荷包究竟是送给哪位同志的,但他(tā)有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八路军战士。”河北省文物局革命文物处一级主任科员刘辉(liúhuī)说(shuō),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,母亲(mǔqīn)送儿上战场,妻子送夫上前线,是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(zhùqǐ)拯救民族危亡、捍卫民族尊严的“钢铁长城”。 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背后,是军民团结一心的鱼水情深(yúshuǐqíngshēn)。在展厅一角的展柜中,一盏油灯吸引着参观者,它的简介上写(xiě)着主人(zhǔrén)的名字——“李才清”。 “李才清(qīng),是涉县庄子岭村一位农家妇女。抗战期间,她帮助八路军(bālùjūn)掩藏(yǎncáng)重要物资,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(le)50多名八路军伤病员……”王文丽告诉记者,李才清40多年一直坚守着秘密,直到1986年,《人民日报》报道其事迹后,她的故事才为人所知。 大历史的小细节,分外感人。展厅内,文物无言,却是(quèshì)那段铁血岁月最真实(zhēnshí)的注脚。 “老百姓讲不出(jiǎngbùchū)什么大道理,但深明大义,选择了坚强与担当。”来自陕西的观众汪秀兰说,“走进这个展览,我们(wǒmen)都湿润了眼眶。今天,我们要铭记历史,不断(bùduàn)奋进!” 河北是革命(gémìng)文物大省,近年组织实施革命旧址保护(bǎohù)重点(zhòngdiǎn)工程,与山东、山西、河南等省份成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联盟,共同(gòngtóng)探索片区跨省联动、合作协同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。“我们将以(yǐ)这次联展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联动,努力提升抗战文物研究展示水平,不断推出特色鲜明(xiānmíng)的主题展览和活动,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,传承红色基因。”孙晶昌说。(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)
夜话乡村“新管家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